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活动>贝妈问答

“孩子有问题,都是你的错!”为什么付出越多越委屈?

2018-11-06 11:04:59

那天下午6点多,我正在收拾文件资料准备下班,忽然接到了久未见面的闺蜜小岚的电话,手机里传来略带沙哑的声音:“亲爱的,下班有空吗?陪我吃饭聊天去呗!”

 

在忙碌的工作日约我,而且搞“突袭”,我立马意识到情况不同寻常,没空也得有空啊!于是,同样身为一名中年老母亲的我,赶紧向一家老小请好假,匆忙去赴她的约。

 

甫一落座,小岚的开场白就惊得我一个寒颤:“我不想当妈了!我想离婚,把孩子给她爸带算了!”

 

这可不像小岚的画风啊。一直以来,她都是一个把娃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的圣母般的存在,大龄得女的她,为了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照顾女儿,甚至辞去了高薪的银行工作。娃出生的头两年,她还因为聊天三句不离娃而差点被踢出老同学群呢。如今这是怎么了?

 

“当妈五年了,我每天都好像一个犯错的小学生被老师教训,这种日子我真是过够了!”静听小岚的控诉,我逐渐厘清了她一肚子怨愤委屈的来源。   

 

原来,在小岚家有个奇特的画风,不管孩子出了什么状况,错都是大人的,都会引发一场唇枪舌剑的酣战。小时候,孩子呛奶了是大人的错,睡觉踢被子了是大人的错,摔跤磕破皮了是大人的错;稍大一点,偏食是大人的错,和小朋友闹不愉快了是大人的错,学舞蹈回家没练习又是大人的错……作为全职太太的她,由于和孩子相处最多,也成为“犯错”最多的人。

 

就在她约我的前一天晚上,因为女儿刷牙时不小心把睡衣弄湿了,小岚又挨了老公一顿痛批:“你怎么看的孩子,刷个牙都能弄一身水!”她本来懒得吵架,但老公没完没了,还“发散性思维”爆棚,牵出一堆她如何不会看孩子的陈芝麻烂谷子事,终于把她惹毛了,两人大吵一架后陷入了冷战。巧的是,住在邻近小区的小岚妈妈晚饭后散步路过女儿家,上去坐坐,就撞上了这出好戏。小岚本以为亲妈会帮自己说几句,可没想到,老妈听说事情原委后,也跟着煽风点火。委屈万分的小岚又和老妈吵了一架,然后不顾天色已晚,关了手机,独自冲出家门,一路抹着眼泪瞎逛到凌晨才回家。

 

听了小岚的控诉,我情不自禁地举起橙汁杯和她猛地一碰:“亲,我太理解你了!”    

 

并非刻意为之的“同理心”,真的是因为她说的种种,我和身边一群中年老母都曾经经历过,只不过程度深浅、表现形式不一。

 

“孩子有问题,都是你的错!”为什么付出越多越委屈?

 

也许在很多家庭里,这样的场景太司空见惯,都不会发现其中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。我自己在构思这篇文章前也纠结了很久,这个话题会不会有点小题大做。但反复琢磨,真的发现这是件细思极恐的事。

 

后果有多严重?我听一位老领导讲过他发小的女儿小秋的事。

 

小秋去年大学毕业,因为求职屡屡碰壁,曾实习的几家单位都没有音讯,急得老爸不得不亲自出马求助。老领导把小秋推荐到一家很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做文秘工作,结果和她之前的实习经历没什么两样,还没到三个月试用期就被请走了。老领导为自己的推荐失败深感惊讶和惭愧,询问企业老总缘由,老总的一番话让他哑口无言:“这姑娘,人挺聪明的,就是有个问题特别棘手,工作上出了纰漏,她从来不检讨自己,都把责任推到同事身上。文件误删除了没恢复,怪技术部水平太差,每日例行接收电子文件流转批阅忘了做,怪别人没提醒这是急件,帮同事出差订机票弄错了航班,怪人家没说清楚。总之什么都赖别人,就没有一件事是她自己的责任。和这样的人共事,搞砸事情还搞坏心情,换了你是我,你觉得会录用她吗?”就这样,毕业一年多了,其他同学都已经在各自的岗位上获得稳定、良好的发展,小秋却仍然在面试→实习→被刷掉的死循环里兜转,还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。

 

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古训简短朴实却是含义深刻。小秋今天的困境,正是她从小到大生活在一个“孩子有问题,家长挨板子”的家庭里造成的,正如今天的小岚一家。

 

心理学上把这种出了问题习惯性归咎环境和他人的思维方式称为“外归因”。显然,习惯于“外归因”的人,内心缺少自我反省、自我纠错的意识和能力,个性上往往显得既骄傲自负又软弱幼稚,在困难面前不会积极主动想对策、找方法,不但没有成就大事的气质,甚至连胜任一般的工作和人际交往都力不从心。这是“孩子有问题,家长挨板子”最明显直接的后果——毁孩子。

 

第二个后果,就是毁关系。在整天争吵的家庭里,再深厚的夫妻之爱、血缘之情,都会慢慢吵没了。孩子的到来不但没有成为增进一家人感情的纽带,反而成为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。为养育孩子付出最多的人(通常是母亲这个角色),自然也成为“犯错”最多的人,长期处在被否定指责的压抑心境中,她怎么可能以平和、温暖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和家人?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,必然要寻找突破口,于是,她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”,变成了一个动不动找茬吵架的“泼妇”,直至想要卸下母亲和妻子的角色。这样的恶性循环,毁的是全家人的幸福和安宁。

 

所以,“孩子有问题,家长挨板子”,说它是生长在家庭中的“育儿毒瘤”毫不夸张。

 

“孩子有问题,都是你的错!”为什么付出越多越委屈? 

 

这个“毒瘤”生长出来的原因是什么呢?让我从自己的体验和观察出发,尝试作一番背后的心理机制分析吧。

 

1、把亲子关系摆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。

 

很多家庭,自从有了孩子,就把亲子关系变成了凌驾于其他一切关系之上的核心关系,把孩子供奉在了超过任何家庭成员的特殊地位。在这样一种畸形的关系里,任何人的需要、欲望甚至健康在孩子的需要面前都必须让步,任何人的存在仿佛都只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供养和服务,任何人之间的情感链接都不如孩子一个喜怒无常的小表情来得重要。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夫妻之间,在代际之间也不少见。

 

有位年轻同事Sally就这样吐槽过她妈妈:“自从有了儿子,老妈就从曾经把她宠成小公主的亲妈,变身成了眼里只有外孙的‘亲姥姥后妈’。”无数次当她心急火燎往嘴里塞着饭菜的时候,被老妈教训,“小杰大便好了,怎么不快去给他擦屁屁”、“小杰玩具车坏了,怎么不快去帮他修”。本来就金贵的用餐时间还一再被打断,胃病就这样找上门来。偶尔,她下了班想和老妈聊聊公司里的趣事,老妈也是一脸不耐烦:“去去去,没空听,小杰今天在幼儿园摔了一跤,膝盖青了好大一块呢,你都不关心!”她只能悻悻地一边儿凉快去。Sally说,有了儿子,感觉母女关系就变味了,作为一个当妈的人,我不奢求像单身时一样被关心宠爱,但是一家人关注和交流的内容只有儿子,这也是不对的吧?

 

2、没有划清家长和孩子的界限。

 

家长包办代替思想太重,无限扩大自己的“职权范围”,把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都揽过来,总觉得孩子是鲁莽的、不成熟的、不知轻重的,没有自己的介入和指点就会溃不成军。就像小岚的女儿,五岁的孩子了,刷牙明明是她可以独立完成的事,弄湿衣服,难道不是因为孩子没注意姿势或者盥洗台高度不合适吗?小岚要怎样“看孩子”,才能防止她把水弄到身上?那可不就是直接抢过来帮她刷吗?除了这,我还真没想到其他办法。

 

3、在愧疚难过之下求心理补偿的心态。

 

看到孩子遇上麻烦、闯了祸或者受点小伤,作为家长,心疼、难过的感觉本能地涌上心头。 但是,人也有维护自己形象和声誉的本能,特别是当出现状况时还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。这两种本能就像两个小人儿在脑海里打架,为了求得心理补偿和平衡,很多家长就会把攻击的矛头转向环境和他人,找个能与事情扯上点关系的“替罪羊”,仿佛自己的“罪责”就减轻了。在我家曾经也有个诡异的画面:只要我女儿不当心打碎什么东西,大人之间就会互相指责“是谁把东西放那儿的!”每当这时,不想卷入无谓纷争的我,就会被当作是那个“罪魁祸首”批判一番。

 

4、完美主义心态作祟。

 

有些家长过于重视规则、秩序、整洁,见不得一点点不合乎自己标准的事发生,对孩子日常生活中一些本来可以一笑而过的小插曲、小麻烦过于敏感。完美主义有它积极的一面,有助于实现管理的精细和工作的高质量,但凡事过了头就有害处,尤其是在家庭生活中,过于追求完美、求全责备很容易对亲情关系带来伤害,阻碍孩子自由意志的发展。在一个刷牙弄湿衣服都会引发轩然大波的家庭里,孩子也会慢慢学会把事情“放大”,一件无关紧要的琐碎小事也会让他恐慌、失措、不自信,无法建立起强韧宽广的精神世界,去应对生活工作中的种种麻烦和困难。

 

“孩子有问题,都是你的错!”为什么付出越多越委屈? 

 

“孩子有问题家长挨板子”,这看起来以“爱”的名义生长出来的毒瘤,它的本质却是溺爱,是源自家长在育儿问题上的不自信,以及对孩子的不信任。

 

要剥掉这个“毒瘤”,我们首先需要懂得,我们到底应该给予孩子怎样的爱,以怎样的姿态去给予孩子爱?

 

真正对孩子负责任的爱,一定是着眼于他的长远发展,着眼于把他培养成能够独立面对这个世界且一切自如的人。因此,家长要懂得划清自己和孩子的界限。优质的父母之爱,应该是在爱中逐渐分离:在孩子幼小的时候,和孩子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结,精心照顾他的生活、给予他所处年龄段必需的关爱和保护。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就要懂得“放手”,引导孩子心智逐步成熟,养成对自己负责的精神。那些纯属孩子私人领地的事、孩子该独立去做的事,就要“睁只眼闭只眼”,教给方法、启迪思路就足矣,不要像个监工一样盯在后面。给孩子充足的自由发挥、自主调整空间,做好做差都是有用的经历,最后都会沉淀成正面经验。家长有了这样一种心态,就不会在孩子做事出点差错时慌忙去找“替罪羊”。

 

一个幸福的家庭,都不会把孩子供上“神坛”,不会让所有家庭成员与这个孩子的关系凌驾于其他关系之上。

 

我曾经在一位心理学家的文章看到这样一句话:“在家庭关系的优先级上,先出现的关系,应当优于后出现的关系。努力维护好了先出现的关系,后出现的关系自然也能跟着走向顺畅通达的境界。”简直不能更多同意,就是这个理。

 

那什么叫“先出现的关系”和“后出现的关系”呢?具体来说,在核心家庭中,夫妻关系是先出现的关系,夫妻与孩子的关系就是后出现的关系,而扩展到三代人来说,祖辈与其亲生子女的关系是先出现的关系,祖辈与孙辈的关系就是后出现的关系。只有“先出现的关系”经营好了,彼此平等和谐、相互尊重和理解,少争吵、不挑刺、不求全责备,孩子才能在这种爱的熏陶和正面示范下健康成长。也只有这样,每一个承担着养育职责的成年人,也才有充足的能量和平静的姿态去面对孩子。毕竟,一个人要是活得不舒坦不自在,心里充斥着负能量的话,是没有办法去给予别人爱的。从小让孩子知道,每个人都很重要,都是家庭里平等的一员,都需要健康的身体和美好的心情,你没有权利拿你的需要、你的喜怒哀乐去任意左右其他人的行为,这一点对孩子的社会化完成特别重要。

 

一个智慧的家长,也绝不会是一个完美主义的家长。他们知道,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从粗疏到精细、从混乱到有序的过程,其间的种种小插曲、小麻烦,是多么正常,也是多么不值一提。

 

到底是严苛的责难,还是时间和宽容更有助于我们走向完善,每个人都有体会。况且,教育贵在“抓大放小”,对于幼小的孩子,除了道德和安全,真没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值得揪住不放、怨天尤人的。

 

在一个人总体的道德面貌、精神状态和基本素质没有问题的前提下,即使某些细节上始终不完善,又有什么关系呢。比如我有个毛病至今改不了,吃饭吃得急的时候容易把汤汁弄到衣服上,除了多洗几次衣服,这对我的学业和事业成绩、以及人生幸福感带来任何影响了吗?

 

“孩子有问题,都是你的错!”为什么付出越多越委屈? 

 

最后,让我以学姐霞的故事来结束这篇文章吧。她的经历,正是剥除“孩子有问题家长挨板子”这个毒瘤近乎完美的案例。故事有点长,我作了精简,提炼出主线:

 

霞的儿子今年刚好十岁了。

 

十二年婚姻路,十年育儿路,她一度差点疲累崩溃得中途倒地。

 

自从儿子出生后,本来恩爱和睦的夫妻俩,包括婆媳、岳婿等一应关系,就开始慢慢变味了。儿子的每一次磕碰、每一次“闯祸”,都会在心疼着急的大人中间引发一轮舌战,大的叫,小的哭,乱成一锅粥。越吵大家心情越差,关系越疏离,对孩子也越没有耐心,孩子的表现也就越来越差。本就工作压力很大的霞,回家还要各种“救火”,身体和心力都逐渐扛不住了。终于有一天,以霞突发凶险的室性心律失常为转折点,所有人转移了关注点,暂停了争吵。

 

半个月后,霞的病情得以控制,最终出院了。她回家的第一件事,就是和丈夫促膝长谈了一次,把她长时间思考,包括看书和求教育儿专家,并最终在病床上成形的,关于改善家庭关系和儿子状态的想法和盘托出。

 

其一,全力改善夫妻关系。保证每天、每周有一定的夫妻单独交流时间,只聊属于两个人的事,倾听彼此心灵的声音。每两个周末,夫妻俩轮换带孩子一天,不“当班”的一方出门去享受个人时间,这既是对紧张忙碌育儿生活的调节,也是给彼此留出“自由发挥”的空间,所谓“眼不见为净”,队友怎么带的娃,你看不到,也就自然不会紧张兮兮、大呼小叫了。

 

其二,家庭成员互相“可劲儿唱赞歌”。当着孩子的面,多说彼此的优点和贡献,不仅夫妻之间要夸,婆婆、岳母也要常在孩子年前多说“你妈妈多能干,单位家里都安排得妥妥的”、“你爸爸是个有趣的人,又会设计程序又会踢足球”。反过来也是一样。让孩子感受到,他的家人多么可爱优秀,就算遇到困难和曲折,也有能力去很好地解决。

 

其三,在孩子的问题上树立就事论事、抓大放小的态度。孩子出现状况,只说怎么解决问题,不追究责任,不指责抱怨。如果是那种无伤大雅的小插曲,就由它去。你不当它事,它就不是事。!

 

其四,分清哪些是家长要做的,哪些是孩子自己的事。引导孩子像收拾书包玩具、每日衣服搭配、练钢琴、做简单手工这些力所能及的事,放手让他自己去做,不监工、不包办、不求全责备。

 

所幸,这个方案得到了霞的丈夫、父母和公婆的一致同意,大家又在实践中不断补充调整。孩子的状况和家庭关系逐步有了质的改善。

 

如今,霞十岁的儿子始终有洋溢在脸上的笑容和优秀的学习成绩,还担任班干部。最重要的,他有独立解决问题、不畏困难的顽强意志,最近有一天,他和几个同学花了好几天课余时间做出的板报,因为一个同学的疏忽,忘关窗户,被台风暴雨淋花了。他没有一句抱怨,镇定自若地组织大家,以最快的速度重新做好了。

 

在家里,他同样是个有担当的小“暖男”。爷爷不慎手臂骨折,他主动揽下每晚的照顾任务,端水喂饭忙了整一个月。

 

而霞的心脏病,也再没有犯过。她说,有子如此,她越来越品尝到身为一位母亲的幸福感和满足感。

 

本文来自“尹建莉父母学堂”


上一篇:妈妈贫血对娃影响很大,吃红枣有用吗?

下一篇:宝宝喜欢竖着抱,横抱就哭,怎么办?

预约试听

宝宝性别

家长姓名
手机号码
联系地址
所在城市
试听中心

GYMBABY

地   址:北京朝阳区红军营南路瑞普大厦C座( 总部)

联系电话:400-008-8593

电子邮箱:gymbaby@gymbaby.org

版权所有:北京运动宝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

运动宝贝早教加盟服务号
京ICP备16051683号-5     |  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758号     |  © 2012 运动宝贝早教 ALL RESERVED   |  特许经营备0110500311800241  |  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