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活动>育儿知识

责怪孩子不体谅父母?不妨先问自己这5个问题!

2018-08-21 10:55:12

最近和久未联系的朋友君君小聚,落座没多久,她就来了句让我有点虎躯一震的开场白:“唉,我简直要怀疑养个娃到底有啥意义啊!”

 

责怪孩子不体谅父母?不妨先问自己这5个问题!


呃……这是遇到了多大的困厄,让一个当妈的发出如此触及本源的追问?我一时接不上茬,索性静听她一股脑儿把情绪垃圾倒完。

 

要说君君也真是不容易,典型的贤妻良母,为了家、为了娃可以奉献出自己全部的那种人设。因为忌惮隔代教养的弊端,她从儿子出生起就辞了工作专职带娃,不舍昼夜地操心着他的衣食住行、喜怒哀乐,对他的要求基本都会满足。

 

但是,结果却没有预期的那样美好,她经常为4岁的儿子不体谅自己而感到心塞。累了一天好容易迎来“放倒”的时刻,儿子还缠着她讲故事,她讲得牙齿舌头都要打架了,儿子还怪她口齿不清,不停挠她脸,要重新讲;平时家里有好吃的,儿子总是自顾自干完,不会想到给妈妈留一点;有时她忙着做家务脱不开身,可儿子兴致来了非要她陪玩,她只好就范,为此好几次把饭菜做糊了。前段时间她扭伤了脚,好容易休养几天,儿子还是软缠硬磨要她带出去玩,她没答应,还滚在地板上大发了一顿脾气……

 

“我那样掏心掏肺对他,却养出这么个白眼狼,真不知道养娃还有什么意义?我这当妈的是不是特失败啊?”

 

君君的烦恼值得深思。从我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来看,这个问题不该先把板子打到孩子身上。孩子的行为,都是家长平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“反射”,世上没有生来就任性冷漠、不通情理的“熊孩子”。

 

有这样几个问题,我们做家长的可以在心平气和的理性思考之后给出自己的答案,也许就能找到孩子“不懂体谅和感恩”的症结和药方了。

 

责怪孩子不体谅父母?不妨先问自己这5个问题!


我所要求的“体谅”“感恩”

到底是什么?

 

如果家长希望得到的“体谅”“感恩”,是孩子大快朵颐的时候总能恭敬地请父母先吃、任何时候都能根据父母的心情切换自己的行为——如果这样想的话,我们十有八九要失望。

 

自爱是人的第一天性,是人能够在世界上生存下去的基础,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发展出善待他人的同理心。幼年期的孩子世界里只有他自己,只诉求自己想要的东西,这是正常现象。如果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“换位思考”,这是在难为孩子。

 

一个人所有美好、正面的德性和素养,包括体谅父母、善待他人,都必须在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中,经由他内在的思想驱动,内化于心、外化于形。真正发自孩子内心的“体谅”“感恩”,来源于优质的亲子关系,来源于父母对孩子心智发展规律的尊重。

 

回忆我自己的童年,好像就不记得父母对我特地提出过要“体谅、感恩”的要求。我只是在他们纯朴自然的父爱母爱的温暖包围下,健康快乐地成长着,建立了浓厚绵长的亲子关系,彼此都乐于倾听对方的心声。随着年龄渐长,我目睹他们在工作和家务中的辛劳、为了抚养我省吃俭用的苦心,很自然地就产生了想要反哺他们的愿望,于是,在不同的年龄段,我也就很自然地用能够做到的方式,去实现这种愿望。幼时是给父母捶背揉肩,小学开始分担家务,初中开始用攒下的零花钱给父母买小礼物,大学开始给父母引入电脑,帮他们接轨时代,工作后努力活出精彩的自己,让父母舒心,同时在经济上、精神上尽力孝敬父母。

 

我是否有意或无意地把“体谅”“感恩”

当作对孩子付出爱的条件?

 

很多妈妈,包括我自己,在带孩子累到抓狂的时候,希望孩子能安静地独处一会儿,有时就会忍不住说“妈妈照顾你这么辛苦,你要体谅妈妈呀!否则下次你说的事情妈妈也不答应了!”

 

我认识一位工作忙碌的职场妈妈,她很注意挤出有限的时间陪伴孩子,每周六带孩子出去玩一整天几乎是雷打不动的安排。但是当她希望第二天可以休息一下的时候,往往不能如愿,这时她就会失控地发火:“昨天都陪你一天了,怎么还是不体谅妈妈呢?今天不要来缠我啦!”母子间为此经常爆发争吵,似乎她前一天的功劳分分钟被抹杀了。

 

这些场景,其实都掉进了“讲条件”的坑:我照顾你,你就要按照我的节奏切换自己的动与静;我陪你玩一天,你就要回报我第二天不打扰。以这样的心态对待孩子,孩子很难学会体谅和感恩,或者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”,稍微做了点关心、体谅父母的事,就要求父母给予更多回馈。

 

孩子对家长的爱,是由家长对他的爱决定的,家长越是无条件地爱孩子,孩子也越会给出正面的反馈。

 

“无条件养育”不能从字面上去做机械的理解,不等同于无原则、无条件,而是指在育儿这件事上目的的本真、心态的单纯。我们养育孩子,只是为了感受生命之花生根、发芽、绽放的美好体验,为了陪他们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走一走。不要想着养儿防老,不要想着靠孩子的优秀来为自己长脸,不要把照顾孩子、满足孩子的需求同任何显性或隐性的条件联系起来。我们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一切特质,优秀的、不完美的甚至是比较差的方面,都全然接纳,不因他哪里做得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就减少对他的爱。

 

这才是真正符合人的天性的、温暖而有力量的养育。家长就少了功利心,和孩子相处时的心思也就变得简单了,越是心思单纯,就越是能感受到孩子带来的惊喜。当孩子确定他无论是否优秀,都会被家长接纳,无论有什么情绪和心事,都能被家长看见,无论他遭遇什么坎坷和困难,都能被家长关怀,他也就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对世界心怀善意,学会了尊重、体谅和感恩。

 

责怪孩子不体谅父母?不妨先问自己这5个问题!


我有没有打着“爱”的旗号,

对孩子控制、干涉太多?

 

文章开头提到的我朋友君君,是个很尽责又很强势的妈妈,喜欢事无巨细地控制和干涉儿子。比如,儿子在床上或地板上摆弄玩具,她就不答应,非要移到书桌上去玩才行;她觉得睡前洗漱的顺序应该是先刷牙洗脸再洗澡,但儿子喜欢先洗澡再做其它的,她死活不同意,几乎每晚都要为此和儿子发生冲突;儿子每次外出前自己选择的衣服,几乎都要被她推翻,然后按照她的审美观重新搭配一番。自己弄得心力交瘁,儿子却好像越来越抗拒她的良苦用心。

 

我在想,这是否就是她儿子不懂体谅和感恩的原因之一呢?当一个人感觉自己的生活时时处处被人指点和控制,自己怎么做都不能令人满意的时候,他会有一种智商和能力受到侮辱的挫败感和羞耻感,久而久之,即使面对控制者表现出的善意和关心,他也会本能地抗拒。“这是你要做的,又不是我需要的!”这种情况,从尹建莉老师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》中的第一篇答问中可以找到依据:一个初中女生因为不满母亲长期以来的事事干涉,对母亲冒雨到校给她送伞这一充满爱的举动也不表示感激。尹老师深入分析了背后的心理机制,告诫这位母亲,她的女儿并没有问题,需要调整的是她自己对待女儿的方式。

 

童年时期是人的生命能量全面展开的阶段,如同一株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,充满生机和活力,有着无限的可能。好的家长懂得做一名依循自然大法的园丁,只提供必要的水分和肥料滋养,允许他按照自身规律和特点生长,长成自己最好的样子,而不是用铁丝笼子框住它、用强硬外力扭转它,硬把他改造成自己心目中“该有”的样子。

 

我们需要意识到,家长和孩子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人。未成年时期的孩子虽然在经济上、生活上依赖于家长,但是他们在精神和人格上是独立的,而且为了他们将来能够很好地主宰自己的人生,家长必须从一开始就注意划清和孩子的界限,真正把孩子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,而不是自己的附属品。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,在与孩子意见相左的时候不要习惯性地把孩子的意见看成是幼稚的、不可理喻的、没有价值的。尤其是在一些纯属各人喜好、没什么原则性问题的事情上,不要去控制和干预孩子。受到控制干预越少的孩子,成长得越健康,与家长的关系越得体,懂得领受爱,也付出爱。

 

我是不是经常

给孩子的行为下道德评判?

 

当妈妈把辛苦做好的美味佳肴端到孩子面前,见孩子吃得狼吞虎咽的样子,心里又是高兴,又期待孩子会边吃边分给妈妈一半。但是孩子并没有与妈妈分享,转眼间就自顾自吃得碗底朝天。

 

妈妈失望又委屈,忍不住指责:“你这孩子怎么一点都不给妈妈留,真是自私,没孝心!”这样的情景,很多父母都亲历过吧。以为能促使孩子知错就改,殊不知,这样轻易地给孩子贴道德标签,只会让孩子在羞耻、难堪的感觉中变得更加麻木,掐灭他本来有可能蓬勃生长的自我完善、自我修正之苗。

 

有一次,几个朋友带着孩子到雪莉家去玩,雪莉一个人又是切水果又是做甜品,忙得脚不沾地。偏偏在这时,她儿子的电动小火车出故障了,缠着妈妈要修。雪莉有点生气,但她还是克制住了想吼儿子“不体谅、不懂事”的冲动,蹲下身搂着儿子平和地说,“宝贝,你看妈妈正忙着招待来做客的大朋友和小朋友,我们是主人,就该把客人照顾好。你今天是小主人,可以动动脑筋想想怎样让小朋友们玩得高兴哦!”这番话很有效,小家伙停止了“作”,转而去寻找其他玩具给小客人们玩了。

 

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,是因为雪莉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对儿子作任何道德评判,而是就事论事告诉他待客的礼节,让他认识到他在这件事中也是能发挥作用的,于是儿子愉快地放弃了纠缠妈妈,去履行自己作为小主人的职责了。

 

经常指责孩子不懂体谅和感恩的家长,往往是自身有完美主义性格特征的,习惯于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看待别人的言行。反映在儿童教育上,就是喜欢在一些简单的事情中引申出事关一生的大道理,给孩子贴一个正义凛然但却对孩子的品行有着整体否定作用的标签。

 

比如很多家长期待“孔融让梨”的故事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,然而事实是,大多数孩子都是找点小借口、玩点小花招,把大的先吃了。我同事小金的女儿,有一天家里只剩一大一小两只橙子,而她又特别想吃大的那个,于是就把小的剥了皮给妈妈了。妈妈识破了她的小心机,但没有说她“自私”,只是很自然地接受了孩子给的橙子,同时也把大的递给女儿,说“谢谢宝贝!妈妈宝宝一起吃”。

 

这事发生在小金的女儿5岁时,现在她已上初中,是那种通情达理、体贴父母的“别人家孩子”。小金提起这事的时候是忍俊不禁的表情,她觉得,没必要时时处处在小事上附加一个教育功能,当时就是凭着母爱的本能,不想让孩子感觉难堪,而且对于她主动把橙子剥皮给妈妈吃还表示肯定。

 

责怪孩子不体谅父母?不妨先问自己这5个问题!


不常被道德评判的孩子,长大后在道德品行方面反而发展得更好,这里面的辩证关系耐人寻味。任何情况下,都是尊荣感比罪错感更容易激发一个人崇德向善的动力。这一点对孩子和成人都适用,是人类共同的心理基础。

 

我是不是因为太爱孩子,

而彰显了自己的“不重要感”?

 

很多妈妈为了孩子付出一切,牺牲了事业、社交、闲暇、健康,把自己榨干也在所不惜,有意无意给孩子传递“只要你好,我怎样都无所谓”的理念。当孩子认为自己是家里的特殊成员,总有权占尽最好的资源、享有最多的关爱,而大人是随时可以让渡自己需求和愿望的,那自然就很难去体谅父母的辛劳和不易。而且,因为这种无限度的付出其实是反人性的,家长的内心是不快乐的,这种不快乐会通过一些本人也难以察觉的方式投射给孩子,让孩子背锅。试图用“牺牲感”和“愧疚感”去刺激孩子产生体谅和感恩的心理,效果有可能适得其反。

 

我的老同学小雨,也曾是一位为家庭和孩子付出了全部的妈妈。因为不舍得浪费,她总是把女儿吃剩的食物拿过来吃完,有时看孩子没动某样食物,还会问“宝贝这个你吃吗,你不吃妈妈吃掉了啊!”周末和节假日,她寸步不离地陪着女儿,放弃了所有的文化、社交生活,眼界变得狭窄,不仅和老公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,面对女儿的“十万个为什么”也是常常无解;感冒发烧了,都不放自己一天假,照样按女儿的要求带她下楼去玩,结果身体太虚差点晕倒。

 

只要女儿一声令下要出门,她就像听到领导指示般“腾”地弹起来,头发不梳、衣服不换、抓个环保袋就走了,形象落魄得一路上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。

 

 终于有一天,女儿的种种表现点醒了一直沉浸在无私奉献中的小雨。有一次她过生日时,老公买回了她最爱吃的提拉米苏蛋糕,小雨特别惊喜,打开盒子忍不住先给自己切了一块。女儿马上拉下了脸,对着她吼“我又没说这蛋糕我不吃,你怎么能先吃呢?!”还有一次,她搞了一天大扫除,累得浑身散架,刚坐下喘口气,女儿又来缠她做曲奇,她没答应,女儿竟把烘焙工具朝她扔过去。她摸着脸上渗出血印的伤口,震惊之余终于醒悟,一直以来,她在女儿心目中就是一台提供服务的活动机器,没有思想,没有需求,也无需保养检修。

 

她决心改变。从说出“妈妈想……”“妈妈要……”“妈妈喜欢……”开始,让孩子知道,妈妈也有自己的需求和愿望;好吃的大家分享,让孩子知道,家里的资源是属于每个家庭成员的,她并没有独占的特权;带女儿出门前花点时间梳妆打扮,让孩子知道,妈妈也要像个人样才能出门;周末,她也肯把女儿交给“队友”,去赴朋友的邀约了,不再求全责备、事事亲为,让孩子知道,妈妈也是有朋友、有社交的。

 

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,随着家长心态和方式的转变,他们自我修正的潜能便不可阻挡地爆发出来。渐渐地,小雨的女儿变得懂事、体贴了,不再为妈妈因忙碌、病痛不能满足她的要求而任性吵闹,有时还会主动给妈妈捶背、倒水。小雨曾经“忍辱负重”的育儿生涯,终于云开日出。而她自己,也因为生活内容的丰富,幸福感大大提升,与女儿相处更有耐心了。

 

为了孩子愿意付出一切,大概是每个做父母的天然本能。但是我们要记得,如果我们活没了自己,那我们在孩子心目中也就没有了重要性。

 

经过了一番绵长的思绪梳理,我把我所能搜罗到的、与这个话题相关的故事,都讲给了君君听。她本身是乐于学习、很有灵性的一位妈妈,我相信,她一定能从中“悟道”,改进和升华自己的育儿理念,以高质量的母爱、和谐自然的相处方式和富有智慧的教育方法,把亲子教育中的堡垒攻克于无形中,收获一个内心温暖、为人宽厚、懂得付出爱的孩子。

 

曾经有一位家长这样说过:“如何让自己快速成长?——那就是参加学堂的各种活动,比如参加阅读活动不仅可以培养一个爱上阅读的孩子,还能让自己重新拿起书阅读,滋养心灵修身养性。”

 

本文来自公众号“尹建莉父母学堂”


上一篇:如何提高一岁半宝宝的食欲

下一篇:孩子说话晚,不用愁,教你怎样培养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

预约试听

宝宝性别

家长姓名
手机号码
联系地址
所在城市
试听中心

GYMBABY

地   址:北京朝阳区红军营南路瑞普大厦C座( 总部)

联系电话:400-008-8593

电子邮箱:gymbaby@gymbaby.org

版权所有:北京运动宝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

运动宝贝早教加盟服务号
京ICP备16051683号-5     |  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758号     |  © 2012 运动宝贝早教 ALL RESERVED   |  特许经营备0110500311800241  |  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