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活动>育儿知识

儿童心理学:培养“安全型依恋”孩子的秘诀

2017-12-29 10:00:39

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﹒鲍比指出婴儿在和母亲的互动过程,将会发展出依恋的“内部工作模型”(Internal working model)或认知图式(cognitive schemas)。依恋类型和模式将会贯穿整个生命周期,影响孩子的认知发展和人格的形成,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。(自我是否值得他人照顾,以及能否信任他人提供照顾的觉察和判断)

 

儿童心理学:培养“安全型依恋”孩子的秘诀


鲍比认为依恋的形成有四个发展阶段:

1.前依恋阶段(出生到6周)

 

这一阶段,宝宝可以识别妈妈的气味和声音,亲密的陪伴和互动会让他们倍感舒适。

但这时期并没有形成依恋,所以,不介意和妈妈分开,也不介意与陌生人相处。

 

我们需要做的是:

1) 用温柔的眼神和语调与宝宝交流,温暖的拥抱。

心理学家指出,拥抱带来的舒适感是形成母婴依恋的基础。

 

2)对于哭泣,给恰当回应。

a.从哭声中,理解孩子的生理和生活诉求。

6个月前的宝宝,他们的哭通常是生理和生活需求,并不是试图用哭泣来求关注或者求安慰。所以,当宝宝哭时,并不需要着急将他抱起,或者转移注意力企图停止哭泣。而是应该先接纳情绪并给予回应“哦,我听到你哭了,让我看看我能怎么帮你。”,然后确认基本需求是否得到满足。如果宝宝不饿不困,温度正常,没有其他生理需求,那么就要认真观察,判读生活需求,例如,光线和声音是否过度刺激。

 

b.哭多久才可以抱起来?

这个问题得分两种情况:

-确定孩子没有身体上的不适,基本需求已经发现和满足,那么,孩子的哭就是在发泄情绪,这个就看父母的忍耐力了。 可以通过抚触、对话、唱歌等其他方式,帮助孩子平复心情。

-没有找到原因,先不要着急抱起孩子。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停止哭声,而是,理解哭声背后的原因。所以你只要站在哭泣的宝宝身边,让他知道“妈妈会及时照顾我。”,建立安全依恋。同时,保持冷静,敏锐地观察和分析原因。

 

2.依恋形成阶段(6周至6-8个月)

在这一阶段,由于宝宝的感知能力、辨别和记忆能力初步得到发展,对待妈妈(熟悉的照料者)和陌生人的态度开始有了区别。

见到陌生人会害怕和产生焦虑,与妈妈或者熟悉的照料者交流时,可以得到缓解。

同时,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可以影响周围人的行为,开始发展信任感。

 

我们需要做的是:

首次见面的或者不熟悉的陌生人,避免造成孩子的不安,先请他与宝宝保持一定距离,尽量避免亲密动作,例如抱孩子,亲孩子等。(同理,我们在初次见别人家认生期的宝宝时,要慢慢靠近,理解孩子的需求和表现。)

预见性教养显得尤为重要,告诉孩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,与孩子初步建立联结。

 

3.“清晰的”依恋阶段(6-8个月至18个月-2岁)

这阶段初期,宝宝对妈妈(熟悉照料者)的依恋变得很明显,表现出分离焦虑(Separation anxiety),当他们妈妈(熟悉照料者)离开时会用哭闹来表示抗议。

在18个月~2岁左右时,宝宝与妈妈明确了清晰的依恋关系,依然会用哭闹来表达分离焦虑,但他已经能够感知妈妈即使不在视线范围内时,但不代表消失,仍然存在。焦虑情绪也较容易被安慰。

 

儿童心理学:培养“安全型依恋”孩子的秘诀


我们需要做的是:

1)孩子只是想要明确你对他的爱,不要强迫他“独立”。

很多家长会抱怨孩子黏人,明明会自己走路为什么老是要抱抱,明明可以自己搭建积木,为什么总要妈妈(照料者)陪伴。孩子并不是懒,也不是能力不足,他只是想要明确你对他的爱和关注。

 

破解的唯一办法是——主动提供。

在孩子要求前,主动问“你需要我抱抱吗?”“你需要我在这陪你吗”,让孩子知道他的情感需求是可以被满足的,明确妈妈对他是非常关注的。不要担心宠坏孩子,相信我,当孩子到了五六岁,你再想抱着他在公园散步,孩子可能也不愿意了,更希望自由自在地奔跑和探索。

 

2)循序渐进,帮助孩子感知短暂分离。

感知短暂分离的意思是——知道妈妈不在眼前,但是不代表消失,她一 定会再次回来。一开始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,你连上厕所孩子都会哭得绝望,这是一个必然的成长过程。

 

利用预见性的教养方式,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理解分离——告诉孩子,妈妈要离开去哪儿去多久,并且准时回来。

例如,妈妈现在要去厨房拿东西,两分钟回来,可以放沙漏或者定时器,时间到了马上回来。再一点点延长时间,但一定要准时回来。

如果是洗澡或者做饭这类时间比较长的分离,可以让家里其他熟悉的照料者协助陪伴,离开前抱抱孩子,告诉他“妈妈现在去洗澡,爸爸陪你看书,讲玩这个故事,妈妈就回来了。”

 

即使你这么做了,孩子可能还是会抗议和哭闹,请允许他有这么一个过程,坚持并相信孩子一定能从固定模式中初步感知分离,逐步建立稳固可靠的依恋关系。

 

儿童心理学:培养“安全型依恋”孩子的秘诀


4.互惠关系的形成(18个月至2岁~未来几年)

随着经验的增长和能力的迅速发展,这时期的孩子开始能够理解妈妈。

 

我们需要做的是:

1)关注孩子的内在感受,尽量满足情感需求。

 

互惠关系的形成阶段,孩子已经开始通过语言或者表情、肢体动作来表达自身感受,例如“累”“害怕”“痛”等。作为孩子信任和依恋的成人,尽可能地接纳孩子的情绪,关注他们的感受,满足情感需求,建立安全感。

 

例如,敏感的孩子,比普通孩子想象力更为丰富,他们会害怕“幻想”的事物,例如怕黑,怕假的娃娃等等,这不是孩子缺乏安全感,也不是胆小怕事,不需要刻意引导孩子“不要怕”,或者要求孩子独立面对恐惧。他们的需求是,感受被认可。

 

接纳孩子的恐惧,告诉他“妈妈知道了,原来你害怕这个,你希望我怎么帮你呢?”孩子可能会提出,“我想你抱抱我”“我想离开这”“我想和你一起睡”等等。我们对孩子的引导,不是为了认清对错,而是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。

 

2)保持预见性的教养方式。

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的认知越来越广,他们开始学会观察、思考和自我保护。例如,当孩子到陌生的环境参与社交活动时,敏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观察周围的环境是否安全可靠,当他内心的恐惧消除时,才会参与活动。他们表现出焦虑和害怕,大都是因为缺乏对未知事物的了解。

我们可以通过预见性的教养方式,帮助孩子了解和获取更多信息,就会更有安全感。

 

3)与孩子建立彼此的信任。

大家会发现一个常见的现象,孩子在刚开始玩新玩具,或者加入新活动时,会时不时地回头寻找你的身影,确定你在,然后兴致勃勃地体验新事物。

孩子的回头,目的不外乎两个,一是确定你不会突然离开,确定回程的车票,确定当他需要时你会出现;二是从你的眼神中确定自己的能力,这件事可不可行,如果你的眼神里充满焦虑和担忧,孩子会认为这是一件风险度高的事,我可能没有能力参与,犹豫不决。如果你的眼神充满鼓励和肯定,孩子会自信勇敢地继续前进。

 

所以,在这个阶段,孩子开始有能力尝试独自探索更宽广的世界时,他对成人的信任是安全感需求之一。

当孩子回头时,能很快确定你在,并且从你身上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。

对父母而言,是要判断和把控的是环境,要信任的是孩子的能力,并将这种肯定的态度传达给孩子。

所以,当孩子初步进行社交活动时,需要的是确定你的保护一直都在,以及你信任他的能力。

彼此的信任能给孩子带来的安全感,是他们发展自信独立的前提。

 

4)固定的自由和限制

如果我们不了解法律的边界,不清楚哪些事可行,哪些是罪行,将会非常焦虑和不安。

孩子也一样,如果哭闹发脾气能打破的规则,会错误感觉自己的力量的把控范围,将会一直费心费力地探究边界在哪,从而发展出许多不良行为,并影响自我认知,破坏自信心。

当孩子非常明确自由与限制时,就像了解交通规则的司机,能充满安全感地向前走,专注地构建自我。所以家长最好能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、明确的界限。


上一篇:孩子财商训练,如何培养孩子的储蓄习惯

下一篇:孩子说话晚,不用愁,教你怎样培养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

预约试听

宝宝性别

家长姓名
手机号码
联系地址
所在城市
试听中心

GYMBABY

地   址:北京朝阳区红军营南路瑞普大厦C座( 总部)

联系电话:400-008-8593

电子邮箱:gymbaby@gymbaby.org

版权所有:北京运动宝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

运动宝贝早教加盟服务号
京ICP备16051683号-5     |  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758号     |  © 2012 运动宝贝早教 ALL RESERVED   |  特许经营备0110500311800241  |  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